就算因为世家大族憎恶刘范,不会效忠于刘范。但扬州还是有很多寒士,会投入刘范的怀抱里去。想到这里,刘范真是追悔莫及。早知道就选择一个人才辈出的州郡,而非这人才荒地——凉州了。但说什么也回不去了,生活还是要继续。

刘范知道,他现在也很紧要的问题,就是要解决人才缺乏的困境。刘范想到,既然以前可以从朝廷治下拉拢一些寒士,为何现在不行?但贾诩提醒他,现在朝廷已经发现了他的反心,绝不可能再把至关重要的人才拱手送给西凉。万一这些人才一进西凉,就调转枪头可如何是好?

早在党锢之祸时,朝廷就已经触怒了以党人为首的士人。朝廷对士人,尤其是十常侍憎恶党人,大将军何进曾追捕名士许邵和许靖,所以朝廷虽然解禁党锢,但依然严密监视着士人的动向。如果朝廷发现士人心向西凉,肯定又是一次党锢之祸。

既然从外引进的方法不行,刘范开始把目光转向内部。想来想去,蔡邕和卢植的身影最终浮现在刘范的脑海里。对啊!眼前的蔡邕和卢植就是两位大儒,曾经教出了多少学生?!而且既然庞德公和水镜先生在颍川开设有颍川学院,广收门徒。那蔡邕和卢植的名声和学识都不比他们两位差多少,为什么不能也开设一个书院,让他们教书育人,培植人才呢?

刘范想到这里,豁然开朗。刘范这才意识到,或许他的资源他还没有科学利用到极致,以至于把这两位旷世奇才都给忘记了。现在蔡邕和卢植都赋闲在家,而且蔡邕的女儿蔡琰已经出嫁给了刘范,卢植又是刘范的师父。多日在家清闲,恐怕他们两位学富五车大儒也会觉得无聊。毕竟,聪明不被证实,不为人所知,聪明人何为聪明人。如果让他们开设一个书院教书育人,恐怕是最为适合他们的选择。

于是刘范拜访了蔡邕和卢植,向他们建议,由刘范建立一座书院,让蔡邕和卢植担任祭酒,然后再在天下广泛招生,由他们两人负责教育。听闻刘范的计划,蔡邕和卢植当时一点都没有犹豫,立即就答应了。

刘范大喜过望,当天就找来了负责工程建设的马钧,让他在凉州选择一块合适的地方,建立起一座书院。马钧最后还是在金城的金城县城里找到了一个地方。金城,就是后世甘肃省的省会,兰州市。那里本来是上次凉州叛军首领韩遂的府邸,韩遂控制凉州期间,都是以金城作为大本营。故而他的府邸也足够的宽敞,甚至比刘范新建的州牧府还要大,足够建立起一座书院。

既然是在金城郡的金城县城,又有另一座著名的书院因颍川郡的郡名而得名,所以刘范为了呼应颍川书院,就给这座新的书院起名为金城书院,听起来气势比颍川书院更为磅礴宏大。

有了祭酒,又有书院,现在就差教材和学生了。教材在刘范看来,并不怎么难解决。因为他拥有活字印刷术和雕版印刷术,印刷技术已经成熟;又有造纸术,只要给官营的印刷厂下达一个指标,几天之内就可以迎刃而解。加之卢植和蔡邕都是大儒,自然手里会珍藏着一些古籍的孤本。他们也愿意把自己多年来的心血拿出来,印刷出更多的书籍,让原来是孤本的书籍,重新变得流行起来。有了这么多书籍,刘范就又可以计划在金城书院里增设一个图书馆。

最后,就是招生问题了。招生对刘范来说也简单。锦衣卫遍布全国,十三个州的每个郡都有锦衣卫的分布,最少也有一个人。锦衣卫还把业务扩展到了丝绸之路上的一些国家。被渗透的国家,最西边的是康居。刘范只需要给锦衣卫都指挥使刘诞交代一下,金城书院成立和招生的消息,自然会传遍大江南北,让大部分天下人得知。

为了招生,刘范也提出了很丰厚的招生条件。第一,招生不限出身,无论是贵族出身,还是世家大族出身,亦或是平民出身,甚至是赘婿、奴婢、徒附、罪人都可以参与,如果奴婢等社会底层能够进入金城书院,书院会负责提供帮助,比如是奴婢和徒附的话,书院出钱帮助赎身;第二,年龄十三岁以上即可;

第三,书院对家庭贫困者不收取或者减免一部分学费,对家庭富裕者则收取每年一万钱的学费;第四,书院设立西州奖学金九万钱、刺史励志奖学金三万钱,和祭酒励志奖学金一万钱,奖学金并不局限于金钱,可以用粮食、食盐、丝绸、文房用品、良马、羊、酒这些等价物代替,一共三级奖学金的名额由祭酒根据实际情况而定;第四,书院实行后世的大学四年制;第五,书院在学生毕业时设置毕业考试,考试通过后再参加官府的考试,两次考试都通过的,就可以出任官职;第六,如果学生自愿搬到西凉居住,可申请书院出钱帮助;第七,学生可以不限量的使用书院提供的纸张和书籍。

如此丰厚的招生条件,刘范就不信没人来。尤其是最后一条,规定学生可以自由使用纸张和书籍,可能是最为吸引士人的条件。自从刘范在蔡伦造纸术的基础上,对造纸术进行了翻天覆地的改进后,新纸别称冠军侯纸,已经在东汉各个领域大行其道。由于新纸的质量与刘范所处的后世的纸张质量相差无几,而蔡侯纸的质量和使用体验还不如帛,所以新纸取代了竹简和帛,成为最受欢迎的书写媒介。

但,这并非代表着新纸走入千万家。刘范明明可以生产出大量的纸张,产量几乎能让全天下的穷人都买得起,但他没有把纸的价格降得太低。原因就是刘范要奇货可居。刘范将新纸作为凉州的主打出口商品,主要面向丝绸之路和东州。价格是帛的价格的一半,仍然十分昂贵,但不论是丝绸之路上的商人,还是东州(崤山以东的州)的世家大族,依旧趋之若鹜。哪个世家要是不用新纸来作为拜帖,依旧用帛书写拜帖,会被所有人看不起。

普通的世家都如此,那更别说朝廷了。朝廷统治如此广阔的疆域,自然签发诏令的数量庞大。为了紧跟潮流,不失了朝廷的气派,朝廷也不得不购买新纸来书写诏令。丝绸之路上的外国商旅,一般使用羊皮纸作为传播信息的媒介,自然比不上新纸。所以,外国商旅纷纷弃用羊皮纸,使用新纸。他们也发现了新纸的广阔商机,所以不少人大量地抢购新纸,再倒卖到其他国家,从中赚取差价。在丝绸之路上的新纸,其地位已经快和丝绸、瓷器差不多了。

一年下来,刨除人力和运输等成本,新纸就能给刘范创收不低于五亿多钱。

新纸如此紧俏,那些寒门子弟当然是望眼欲穿。如果金城书院提供源源不断地新纸,相信不论是世家子弟,还是寒门子弟,都会为之一振,进而加入金城书院。

章节目录

推荐阅读
相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