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楫与方从哲两人的谈话,除了一直侍立在堂外的曹化淳与方正化隐约听得几句之外,方家无任何人知晓他们在堂内到底谈了些什么内容。

方从哲并没有第一时间答应朱由楫,不过在朱由楫告辞的时候,却是说笑着亲自将他从正门送了出去。

送走了朱由楫之后,方从哲返回府中,将自己一个人关在书房内吩咐任何人不得打扰他。

数日之后,首辅方从哲上书万历:国朝自太祖肇极至今已二百余年,今国势不振,兵备不整......洋洋洒洒上千余言。

皇上此前既已下旨让勋贵及三品以上武将选送子弟为皇孙伴读,臣方从哲奏请圣上,将勋贵、武将子弟为骨干,在京师左近招收军户、农户子弟,以兰陵王为主官编练少年新军。

这封奏折递上去后,万历只是看了一眼,直接御笔一个“准”字。然后直接下发了圣旨。

方从哲的奏章与万历的圣旨一下,整个朝堂立时就炸锅了,各种奏章跟雪片一样被送进宫中。

勋贵还有一众武将们都没有上书发言,纷纷保持了沉默是金的态度,咱就只看热闹,不说话。

不是他们不想上书发言,而是不敢发言。因为自从土木堡之变后,勋贵和武将们的地位就已经被文官超过了,武将和勋贵在朝堂上的话语权完全处于一个被文官们压制着的状态,只要文官不主动找他们麻烦,他们便乐得在朝堂之上当鸵鸟。

这次的事情他们只要敢上书说话,肯定会引来全体文官的针对,所有的唾沫都会飞向他们,而不是龙椅上的那位万历天子还有身为内阁首辅的方从哲。

但是一个个的心里面却是已经各自盘算开了......

而文官们嘛,除了孙承宗、徐光启,还有杨鹤,以及方从哲在朝中的一众门生弟子以外,近乎是全员上书。

就连因为党争,在朝堂之上已经声势很小的东林党,也有许多人,纷纷上书。

基本上都是反对的。

这些人直接给上升到了国朝根本的高度上,在奏折中大骂方从哲误国,同样言辞中一点儿面子也没有给万历。历数汉、晋、隋、唐东宫六率之弊,藩王掌兵之祸。就差指着万历的鼻子将原本只是燕王的朱棣为什么能够坐上皇位给数落出来了。

国朝连太子都没有东宫六率,成祖即位后更是彻底的废除了王府的三卫制度,致使国朝的藩王们不能参政、不能掌军。

就连国朝的东宫属官基本上都是朝廷的官员们挂个名而已,现在当朝首辅竟然公然上书万历天子要编练什么少年新军,而且是以勋贵和武将子弟为骨干,最关键的还是以兰陵王的统帅,这怎么行。

这不是公然违背祖制吗?况且,他们的前辈好不容易通过一

场“土木堡”之变将勋贵们摁下去,让文臣可以掌军,若是这事儿真要是做成了,未来岂不是让武夫们重新崛起吗?他们这些文官还如何压制武勋?

这事儿是万万不行。

朝堂之上会有这样的反应,朱由楫与万历、方从哲早就料到了。

面对雪片一般的奏章,万历不急也不恼,一如以前一般直接全都留中,朕不搭理你们。方从哲更是一如既往的按时在内阁上下当值,反正这样的场景又不是没有经历过。

万历与方从哲这对君臣的应对,到真的是颇有几分唾面自干的意味。

一连着好几日,朝中的文官们都在上书反对编练少年新军一事。朱由楫呆在十王府内,哪儿也不去,就专心的训练墨狼,仿佛这事情和他没有任何关系一般。

对以勋贵和武将子弟为骨干在京师附近招收良家子弟编练少年新军的圣旨,朝堂之上的许多文官老爷们纷纷上书,在这一片反对声中,在勋贵武将们不说话的时候,却也有人在不断的议论着这事情,而且还非常的希望这事儿能成。

这些人不是别人,正是京师左近的军户还有农户们。

前面提到过,大明军队主要实行的是卫所军制,其实就是吸取华夏历史上的军队屯田经验,是一种寓兵于农,守屯结合的建军制度。后来又因为卫所军制开始崩坏,加上土木堡之变为了保卫京师,朝廷又推行了募兵制,不过卫所制却并没有被废除,相反还一直保留到了大明朝灭亡。

因为卫所制在大明的黄册中产生了一种大明朝所特有的户籍:军户。

这些军户为世袭,且管理颇严格,除籍十分困难,大致上就是除非丁尽户绝(简单点而就是你这一家人死绝了)、家中有人成为乐朝廷高官或是皇帝敕免,或者是永远无法除去军籍的。

大明军户们的主要的义务,就是家里面必须要有一个男人赴卫所当兵,称作正军,其他的子弟就作馀丁或军馀,也就是替补。正军赴卫所,至少要有一名馀丁随行,以助其生活,因为军户负担比较沉重,所以朝廷会多给有一些田地,而且正军免出全部差役,而且在军营的馀丁及原籍下的一丁也可免出差役,以保障其生活并供给正军之生活。

军丁的分发地点,一般都是以距离原籍地遥远且分散的方式,以防止逃兵,这一点和后世PLA招收新兵时采取异地当兵是一样的。

正军服役于卫所,则必须带妻同行,以安定生活并生儿育女,朝廷会给每一军人分发房屋、田地,每月有固定的月粮,只是实际情形则常分配不足,行军时则发给口粮,衣装则须自备,武器则由朝廷组织工匠生产。军士在营中,又分成守备和屯田二部分,比例也不确定,反正按时轮流,屯田固定上交粮食,以供给守备军队及官吏,目标就是这样一来,朝廷既可以养兵又可以不耗费国家的财力。

这一

套制度在大明立国之初的确是一个比较好的军事制度,可是随着全国渐渐稳定下来,人口和经济的逐渐恢复,天下承平日久,武力不再重要,军人地位就大为降低;加上朝廷又经常喜欢以罪犯充军,使的军人的形象更为低下;再有卫所的军官们侵占军屯田地、私役军士耕种的事情经常发生.....所以卫所制开始崩坏,军户们又无法提高社会地位,摆脱军户这个枷锁,出现了许多的逃兵、逃户。

后来的募兵制,又破坏了早期卫守制度“兵帅分离”的构想,朝廷和内阁必须将兵权下放于将领手中,只是朝廷无法完全掌握兵权,这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大明朝军队的战斗力,但是也为后期崇祯朝许多将领拥兵自重埋下了口子。

都说半大小子,吃穷老子!

大明的军户日子苦,谁都知道;农户的日子多数时候就更苦了。而且这些人还都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大多数的人家家里面都不只一个孩子,至少都是两个孩子。

本来日子就过的比较穷苦,家里面再加上两个甚至于三、五个孩子要养活,日子就更难过了。尤其是最近这些年,也不知道老天爷发了什么瘟,时不时的就要闹一些灾,这天气也似乎一年比一年要来的冷,粮食也时常欠收,朝廷在辽东和鞑子打仗又要征收辽饷......

总之就是这日子已经快要没发过了。

这些人都非常希望可以有机会改变命运,不指望家里面的小子可以封侯拜将当大官儿,至少可以改变一下家里的生活压力。

眼下皇上要从京师附近的军户和农户中招收13、4岁的良家子,让兰陵王编练少年新军的旨意一出来,顿时便给了这些人一个机会。

王爷亲自编练的行军,那待遇肯定不会太差。若是自家能够有一、两个小子可以被招收为少年新军,那不就等于是吃皇粮了嘛?还能够让家里面少上一两张吃饭的嘴,家里面的压力也要小上不少。况且既然当兵吃皇粮,还是王爷亲自带兵,那以后肯定是还会有饷银拿的,这些饷银还可以拿回家里面来补贴家用哩。

再有,要是自家的娃娃出息,能够被王爷看重,或是以后能够在战场上立下些军功,那就更不的了了,说不准还真有机会可以当个百户或是总旗什么的,光宗耀祖呢!

军户与农户中虽然大多数人都没有读过什么书,不认识什么字,也不明白什么大道理,但是他们也有着自己的一套精明算计。

所以皇上要兰陵王编练少年新军,要从京师附近的军户、农户中挑选招收良家子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的如风一般迅速的传播了开来,引得的许多军户、农户互相打听消息,想要确定消息的真实性,朝廷什么时候招人,也好让自家的半大小子去试一试 。

就连京师许多与这事儿并无什么利害关系的商家、小贩,甚至于一些青楼妓子们都会时不时的议论上一两句。

章节目录

推荐阅读
相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