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思豪一听面上失色,赶紧加速打马冲来,到得近前,也顾不得走门了,和六成两个直接从马背跃上围墙。

李双吉初学了些天机步,还不大懂得如何运用在跳跃上,蹦了几蹦,这围墙太高,跟本够不到墙头,急得他直跳脚【娴墨:没教过的就不会,是双吉比小常弱处,又是其可爱处。故双吉不是真聪明,是真傻,傻人办事直取目标,反而容易做到,故办成事后,人人惊奇,其实无非是傻人用了笨功夫。李柯克爵士有一篇《倒退的生活》讲一个人喜欢某姑娘,就想让自己要先配得上她,于是学这学那,配得上了,人家孩子都多大了。这就是不懂直取,尽在曲中求之故。现实中男人多如此,写二百封情书,结果姑娘嫁给邮差了。而双吉这类人往往丑得要死却抱美人归,帅哥们不懂,不平,妒恨交加,实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笨在何处、死在哪里,可笑之至。】。

常思豪和六成和尚在屋宇间纵掠,连跨数道围墙,来至红光大盛之处,只见下面是一个宽大院落,正堂高大,屋门大开,灯光明亮,屋里一大头老者跪对灵桌香案,念念有词。屋外广坪之上站了百十号儒生,神情冷竣,面色**,手里尽是熊熊燃烧的火把,照得满院红通通一片。院子当中架起一个大柴堆,当中竖起一个巨大的木桩,上面绑定一人,眉高鼻挺,耳戴金环,耷着脑袋阖目如睡,正是火黎孤温。

六成和尚大奇:“袁祭酒这是要干什么?”常思豪拦住他身子:“看看再说。”

只见屋中那大头老者站起来,朝屋外一招手,立刻有儒生拎起桶向院心的柴堆木桩泼去,登时满院里油味刺鼻。火黎孤温被冷油一泼,苏醒过来,一见这情形有些慌乱,身子不住挣拧,一来中了唐门的毒药,二来绳子绑得结实,哪里挣扎得脱?

那大头老者正是袁祥平。他缓步走到檐下,面对群儒,张臂朗声道:“我眉山汇两川豪杰、凝八方灵秀,乃人文渊薮之地、千载诗书巨城【娴墨:这话也真只有眉山当得起】。人称‘一朝进士出八百,天下好学在眉州’!晋时李密《陈情表》与武侯《出师表》齐名传世【娴墨:一写家一写国,家即是国,真双璧】,唐宋八家中又有苏洵、苏轼、苏辙傲踞称雄【娴墨:此院正是三苏祠,有的他说。】。历来学风之盛,甲于两蜀,英儒耆宿,人人仰宗。曾几何时,天下诗书三成皆为‘蜀刻’,印刷雕版尽出我眉山。可现如今眉山却一落千丈,全无旧日荣光,诸位可知缘故?”

儒生中有人举火大声道:“因为鞑子!”

火黎孤温一听这话,眉心登时皱起,大瞪双睛左瞧右望,停止了挣扎。

“不错!”袁祥平目中悲芒涌动:“当年南宋衰微,鞑子起兵破普州、入顺庆、潼川府,屠戮成都。到得眉山,将千载藏书、数十万珍刻雕版收聚成堆,以火焚之【娴墨:焚书,书尚可印,焚版,再刷无门】,照得山河透血、汶江生红【娴墨:读书人能不落泪!爱书人能不惶凄!】!当时学人拼死护书,皆被屠杀,千家万户百不存一!后人忍辱负重,在元鞑治下苟且偷生,更是志屈难伸。直到太祖驱逐鞑虏,建国大明,各省励精图治,百废皆兴,唯川中无有起色,只因当年受屠过于惨烈,人脉不接,学脉亦断【娴墨:脉字是眼。懂看书者,知书非看出来的,而是摸出来的,感气还要摸到脉,方为会看。书有气脉,最怕写断了气脉,气脉要绵绵延延,似有似无,读来感觉就是好,细思茫然不知好在哪处,正是好处。作者写小兵之生存、写江湖侠剑之生存、写官场之生存,都是在写人之生存,此处则是写文化之生存。人靠血脉传宗接代,文化靠什么?真真是一断皆断,再难挽回,其惨痛又比断掉香火血脉更让人悲。如今提倡汉服,大兴国学,都是有识之士传宗续脉之举,然浮世荒凉,人皆草木,知者有几!悲夫、悲夫!】,想要恢复元气,实在力不从心哪!”说到此处以袖掩面,老泪纵横。

众儒生无不潸然泪下,有的过于悲切,身子不住打晃,强自手挽同伴,忍抑静听。【娴墨:作者以唐门射大明,故写唐门隐居在九里飞花寨,弃了眉山,正是国人弃下传统文化之喻。“飞花”之处,看似山明水秀尽是繁华,实则“非华”。九里正是“柩里”(前写设太姥灵柩处即象征),中华民族忘掉根本、忘掉传统,就等于躺进灵柩。柩里飞花,飞的只能是“纸花”,再美再艳,也是绝脉了!脉断不可连,文化一丢,再难捡起,爱国爱国,国是什么?不是执政机构,不是执法机关,而是这片土地上的文化传统。武侠不兴,一如传统文化不兴,武侠衰末,正是传统文化之衰末。作者写此书用最老的手法,是最大的复古,复古恰是爱古,正是爱此神州厚土、巍巍中华。读出此意,方知作者“多少劫前一别,人已老、乡情怯”非仅止暗透长孙笑迟身份,实实用心在此,层层埋义,层层用心,是作者六年掉肉处,亦正是作者滴血掉泪处。会心者,能不同为之哀,能不同呼“雾锁中华,九州泣血!”?是知作者写袁祥平老泪纵横,正是千古文人之老泪,写众儒生潸然泪下,正是作者潸然泪下,更是亿兆中华儿女潸然同泪,万众心崩!哀哉!】

常思豪跟六成伏在屋脊之上也是心潮澎湃,然而此刻火黎孤温清醒着,却又不便下去相见。

只见袁祥平略拭泪痕,一抖袍袖,放声道:“而今鞑子虽然四分五裂,却仍是亡我之心不死!这妖僧自瓦剌南来,就是为了联络国逆,欲想分茅裂土,毁我大明!他们当年焚我眉山,烧我祖先,今日落在我们手里,咱们该怎么办?”

众儒生群情激昂,纷纷举火大喝:“烧死他!烧死他!”在呐喊声中聚拢成圈,围在柴堆之外,火把烧得嘎叭叭直响,都向火黎孤温指来。

火黎孤温情知不好,呲牙咧嘴,急得眉毛乱跳,六成和尚也顾不得什么计策了,喊了声“袁祭酒!”纵身跃在院中。常思豪见这情况,也只得跟了下来。

袁祥平瞧见六成和尚,喜道:“哈哈哈,你来得正好!诸位!六成禅师是老夫好友,你们当中也有不少人识得,今日这胡僧便是为他所擒,咱们可得好好相谢呢!”众儒生听了赶忙都躬身施礼,六成也略陪些笑容,连连摆手逊谢。袁祥平见他身边站这男子肤色栗黑身条雄壮,腰挂宝剑银鞘盘龙,不由暗自惊异。六成介绍道:“怎么,常常说,见了面反倒不认得了?这位便是在大同破俺答的云中侯常思豪啊。”袁祥平怔了一怔,上上下下反复打量,惊喜道:“不错!不错!果然与传闻一般不二!”当下折膝于地,便施大礼参拜。

常思豪赶忙搀扶:“老人家快快请起!这让常某如何克当?”

袁祥平道:“老朽非敬军侯之爵,乃敬英雄之肝胆耳!”

旁边有儒生释道:“侯爷有所不知,您破俺答之事,袁祭酒每每与人谈论起来,总是感慨再三,说大明多几个这般人物,那真是国之大幸呢。”

袁祥平摆手笑道:“你这识见却又低了。大好男儿,自当为国效命、驱虏杀敌。军侯大同之役也属分内之功,并无出奇。然得封受爵之后,军侯却仍能藐视权贵,初衷不改,提醒皇上重视边防、加强军备,更于万寿山上仗义勇言、直抒肝胆,力荐戚帅、怒斥徐阶,那才真是大丈夫行径!”【娴墨:真大儒。有大学问大思想大视野,还要能独立思考,才能不做奴才】

常思豪当着皇上的面与徐阶抗辩,自己并未觉得怎样,可是在百官看来却是冲撞了皇上、触动了徐阁老的权威,可说是开了十数年来未有之奇。事后早已遍传天下,只是他自己丝毫不知。此刻瞧着这袁老先生如此兴奋,还有些纳闷。

袁祥平从旁人手中要过一枝火把,向他递过来道:“军侯来得正好,我等捉到一个胡僧,正要以火焚之,祭奠祖先在天之灵。这头一把火,老朽本想自己来点,如今军侯在此,便由您请吧!”众儒生一听精神振奋,齐声喝好。

“呃这……”

常思豪沉吟着瞄了柴堆一眼,拱手道:“袁老先生,这胡僧杀不得。”火黎孤温正瞪视这边,听得一愣,眉毛斜斜挑起。群儒更是面面相觑。

袁祥平脸色微变:“军侯,这话怎么说?”

“呃,”常思豪道:“在下于剑门道上,曾与这火黎孤温见过一面。此人虽是瓦剌国师,可也通时达务,晓得礼仪人情……”

袁祥平道:“军侯,你这话可差了,此人潜入我大明境内,居心叵测,原要装出一副斯文模样,怎可被他骗过?”说着掏出羊皮手卷:“这书信之中,写明了绰罗斯汗的意图,他们这是要去联结古田,共谋大明江山。若被他们杀进中原,那时节众鞑子一个个以竞杀为乐,可不会讲什么礼仪人情!”众儒生也都哗然前涌,同声附和。

常思豪心知若犯了众怒可不好收场,然而当着火黎孤温又不能把事言明。此时六成和尚笑了起来:“袁老误会了。侯爷的意思是,此人欲联结内寇,反我大明,实在罪不容诛,然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咱们还当将其解送京师,依律问罪才是,怎可乱动私刑呢?若是就这么将他烧死,岂非要让番邦外国笑我天朝不知礼仪、法乱无章吗?”【娴墨:圆转滑柔,好汉真是长在嘴上。】

袁祥平乃饱学宿儒,最重礼法,闻此言立刻肃然,说道:“禅师所言极是。老朽一时气愤,这倒鲁莽了。”当下命人拆撤柴堆,请二人入厅奉茶。忽然间就听“豁啦”一声巨响,急回头看时,只见院门被撞倒了半扇,一条山精巨怪般的大汉闯了进来。众儒生唬得一怔,有人惊道:“不好!鞑子同伙来救人了!”有两个儒生吓得浑身发抖把握不定【娴墨:读书人最大弱点、最招人恨处。劝读书人都兼练武,无它,增男子气,做男子汉,才能活出个人样,有骨气还需有骨力才行】,火把落地沾油,“哧喽”火苗一窜,柴堆便熊熊燃烧起来,顿时松香满院,烟气冲天。其它人一看,有的投掷火把阻那大汉,有的往柴堆木桩上扔,意图“烧死人质”。

那大汉正是李双吉。他在外面跳不上墙,心中着急,绕来绕去好容易找见大门,里面又都上了栓,喊人无应,只好用蛮力撞开。三苏祠院子颇多,众儒生又都在深院举火,半途更无人阻拦接应。他两条大腿撒开,只管奔红光处而来,一道也不知把门撞坏了多少。此刻见火把连珠抛来,赶忙左拨右闪,烫得哇哇乱叫。

火黎孤温身上被油泼透,沾火就着,燃烧极快,火苗瞬间便从脚底窜上了颈口。加上柴堆浓烟滚滚,烈焰冲天,他连烧带呛之下,也是呜哇怪叫。李双吉的喊声与之合在一处,倒真像是番邦鸟语对答。众儒生也都在狂呼乱喊,一时间院中乱作一团。

常思豪见势不好深吸一口气纵身跃入火树,剑花随手而绽,挑断火黎孤温身上绳索,提颈一甩,将他扔在柴堆之外。六成也赶紧大声呼唤,替李双吉分辩,众儒生这才住手。

火黎孤温虽出火海,身上衣衫仍自烧个不休,他中了唐门毒药,手足酸软无力扑火,常思豪过去接连几剑将他衣衫扫破,带火的布片纷纷散落在地。众人瞧时,只见这大和尚光溜溜地躺在那里,偌大身躯上左一块黑,右一块白,眉毛已然燎尽,连裆下那堆毛扎扎也烧成了一撮灰,乌米穗般保持着原来的形状【娴墨:前文不止一处写东厂人黑衣如乌米成精,是何心耶?】。儒生中有十来岁的半大学童瞧着他两腿中间嘀咕:“咦,这胡僧个子挺大,家伙倒小。”旁边有人道:“莫笑人短,勿炫己长,墨子曰: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又一人道:“去!非礼勿视!”【娴墨:百忙中偏插笑话,是作者写悲情过盛,故以此调济冲和,使文章悲中见喜、喜中思悲,恰似音乐要哀而不伤之意。】

火黎孤温身上烧了不少水泡,十分灼痛,尤其两只大金环被火燎热,烫得耳垂刺痒之极,其苦楚实比疼痛还要难熬。此刻正自咬牙强捱硬挺,听了这话却羞愧难当,立时大叫起来:“你们懂得什么!我这……这是马阴藏相!”马阴藏相即外阳缩如童子,乃内功大成的标志,众儒生哪里懂得?一听都眯起眼来,脸露鄙夷之色。先前那小学童暗自嘀咕:“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小必自卑……”【娴墨:似也是墨子的话,除了最后那句小必自卑。接在一起倒像是原文一般,可笑之极】

火黎孤温气得几欲晕去,常思豪解下外氅,给他遮住身体。【娴墨:救人是小恩,遮体方为大恩。这就是礼,这就是文化】

袁祥平见胡僧遭火燎虽不致死,却也大出了一口恶气,这时李双吉拍灭了身上火焰,由六成引过来相见。袁祥平仰起大头瞧他,心里十分欢喜,拢须笑道:“云从龙,风从虎,英雄身边人物,亦自不凡哪!”当下吩咐摆茶设酒,要款待三人。李双吉已经吃过了饭,便留在外面负责看守火黎孤温。

不一时厅中酒菜齐上,虽然都是素食,却也显得十分丰盛。席间袁祥平缅怀荣光,痛述惨史,又由古及今,说到徐阶不重边防、削减军费,只顾安插党羽等事,不免又议论一回。

常思豪听他说得头头是道,便问:“老先生才学过人,怎不出仕做官,为民造福呢?”

章节目录

推荐阅读
相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