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58年,东晋升平2年,燕光寿8年。wenXUEmI。COm

泰山。

时方初夏,正午的太阳照在光秃秃的山石上,泛著炫目的光芒。已是数月不雨了,山上不多的树木,树叶树皮,已被饥民们净尽,只剩下嶙峋的枝桠。

路边、坡上,处处枯骨,颜色尚新,衣服皮肉,却已被搜刮得干干净净,几只乌鸦无奈地盘旋著,发出阵阵失望的哀鸣。

山荏,泰山郡治。

城墙低矮残破,壕沟已涸,露出一条条干渴的深痕。

城墙上,燕国人的黑旗已经破烂污垢不堪,却仍顽强地招展著,几百个瘦骨嶙峋的将士或匍匐後,努力张著深凹的双眼,或蹲坐在驰道边,吝啬地掖起仅有的一块糠饼,使劲磨砺著手中的刀矛。

敌楼的砖石尚在,梁木门窗却早已被拆作了柴禾,泰山太守贾坚站在敌楼前,望著城下的一切。

城下的惨境让这个年过7旬的老人黯然神伤,毕竟,他是个熟读经史的名学者,毕竟,他是泰山一郡的父母官。

但他无能为力。

城下环绕著一片鲜豔的绿色,在这一派惨淡中显得生气勃勃,但城中的将士们看来,却无异看见了死神。

那是晋军的旗帜,围城的2万晋军。而城里只不过700多人马,2000多居民。

守城已经两月,晋军没能踏进山荏一步,但城里的军民已疲惫不堪,粮草也殆尽了,部下们甚至开始吃洞中的老鼠,药铺里的中药。

贾坚叹了口气,环顾了一眼身边的部下。

他们神色憔悴,却仍然大声地和城下晋兵对骂,或声和身边的同伴笑谑著,城下不时射上箭来,没有人回击,老弱和妇孺们匍匐著爬过去,把箭一枝一枝地捡起,放到指定的地方。

“嗖!”

一枝箭从城下飞来,裹著凌厉的风声,牢牢钉在头的城楼砖楹上,不住地颤动。

这是一枝狼牙箭,比寻常箭枝长出一尺有余,箭镞足有两寸长,箭杆上绑著一块白绸。

贾坚拔下箭,展开白绸。

劝降信,是晋军统帅、晋徐兖二州刺史荀羡的亲笔。

贾坚苦笑了一声:晋官,自己是做过的。

当初他不过20多岁,就以学术闻名於山东,可是,他是寒门。

於是直到50岁,他才当上了一个的高城令,八王之乱,五胡之兵,居然都不屑加兵於这片又穷又的穷山恶水,直到鲜卑燕王的安民告示和赈济粮食一起送到了城门底下。

於是此後他成了燕国的边臣,燕国的忠臣。

“君世受晋恩……”贾坚摇了摇头:晋恩?还是问问泰山土下,那些被无情抛弃的无辜冤魂们晋恩如何吧。

他三把两把将白绸扯得粉碎,大喝一声:“拿弓来!”

身边的随从不由得一震,然後个个神色为之一振:贾太守虽是大儒,又已年老,却同样以武技著称。当年在皇帝慕容俊驾前显技,百步之外,两箭连发,一拂牛脊,一掠牛腹,都是只断牛毛,不伤皮肉,鲜卑人本是以弓马为长技的民族,对於能文能武的贾太守,都是佩服不已的。

握弓在手,贾坚长吸一口气,把那枝狼牙长箭搭在弦上。

城下的晋营刚刚开过午饭,吃饱喝足的晋兵们又开始例行的鼓噪。

箭飞如虹,万人惊呼际,荀羡的7节帅纛已被齐竿截为两段,旗面飘落在马头,又是几声人惊马嘶之声。

城上的燕**民,却齐声欢呼起来。用自己瘦弱的手臂,使劲挥舞著刀枪旌旗。

帅旗堕地不祥,晋兵的阵脚,已开始有些躁乱松动。

恰在此时,晋营的背後又是一片大乱。

遭此仓促之变的晋兵显得不知所措,贾坚掷弓於地,长长叹了一口气。

如果此时他有几千骑兵,突出冲阵,必是大胜之局。

可是自己只有几百人,几百个勇敢坚忍、却疲惫饥饿的残兵。

晋兵阵中的喧乱渐渐离城近了,只见十几个浑身浴血的黑衣骑士不顾一切地直冲向城边而来。

“公子!”城上的将士们惊呼起来。城下的骑士中,为首者正是贾坚的独子贾午。

贾坚老来得子,贾午今年不过17岁。

贾坚的心一下提了起来,目不转睛地望著城下。

贾午手舞长刀,当者披靡,已然冲出了晋军的阵脚。

晋军终於反应过来,开始大骂,开始追赶,开始放箭。

几万大军被几个卒冲过,实在是无法忍受的奇耻大辱。

晋人不善骑,却善弩,步卒追不上轻骑,如蝗的弩箭却如附身之影,附骨之蛆。贾午身後的骑士倒了一个,又一个。

城门没有开,也不能开,几个士卒高声呼叫著城下,一面放下一个大吊篮。

刚冲过干涸的城壕,贾午的马却连中数箭,陡地前倾,贾午滚鞍落地,就势一滚,双手已死死抓住了吊篮的绳子,回过脸,去招呼剩下的几个同伴。

几个黑衣骑士浑然不理,齐刷刷转过马,呐喊著冲向追兵和来箭。

两军数万人惊呼声中,他们很快被射成了刺蝟,却仍然冲出几十步,才一个个地倒在地上。

“拉绳!”贾坚抹了一把眼睛,急促地下令。

贾午终於被拉了上来,却已成了一个箭人,一个血人。

贾坚急忙跑过去,一把抱住了儿子,周围的将士也纷纷聚拢过来。

不仅仅因为父子骨肉之情,更重要的是,贾午是泰山郡派出求援的使者

贾午的眼神已有些涣散,他猛地抓住父亲的手,用尽气力大叫道:“援兵……没指望了!”

久晴的天空,忽地打了一个响雷,城上每个人的耳朵都轰轰作响。然而这雷声,又怎能比得这一句言语的震撼?

援兵没指望了!!!

贾坚的老眼登时一片茫然,他定了定神,努力使自己平静下来。他不能乱。

儿子昏过去了,呼了良久,才悠悠苏醒。一五一十,慢慢道清原委。

“那天我冲出重围,一路杀到野王,见到征南司马范阳王慕容德,禀明山荏的危急,范阳王立即领我同见征南将军吴王慕容垂,吴王闻知大震,立即修好奏本,让我日夜兼程送往京师邺城,自己连夜准备起兵援救。”

“我到邺城见了太子监国,太子听了山荏的情形,对我失声恸哭,并立即草诏让我带给吴王,允他出兵援救。”

“在半途就遇上了吴王的大队,一万精兵马不停蹄地向东,谁料只走了一天,天子居然下了邹虞幡,令吴王回防原地,不得擅动。”

“吴王和我向天使哭诉,天使很为难,偷偷告诉我们,是太後和太傅不让吴王出兵的。吴王让我先回来告知父亲,无论如何,他一定设法援救泰山。”

贾坚黯然了。

太後和太傅,自己应该想到的。

太後可足浑氏向来猜忌吴王,因为老燕王慕容皝非常喜爱吴王,差一立为太子,所以当自己的丈夫慕容俊继位称帝後,她便百般刁难吴王,派他去漠北作敕勒太守,还把吴王的名字慕容霸改成慕容缺,幸好今上虽有猜忌之心,却还头脑明白,重新启用吴王为征南将军,并改名慕容垂。至於太傅,上庸王慕容评,不过是个目光短浅、嫉贤妒能的钱奴而已。

天色渐渐地阴沈下来,城上的将士们静静地围在周围,脸上满是悲凉愤懑。

如果先帝在世,绝不会这样的,今上……今上的病势恐怕……

他不由想起献怀太子慕容晔,自己曾是这个聪明懂事、却薄命无寿的少年的老师,他想起自己的学生李绩曾经评价献怀太子的八德:至孝、聪敏、沈毅、喜直、好学、多艺、谦恭、好施,也想起他们师徒间私下里偷偷议论新太子慕容玮的二阙:好游猎,喜丝竹。可是如今,这样一位太子却不得不勉为其难地监国了,西有强秦,南有大晋,燕国、燕国……

想到这里,他的嘴角不觉挂出一丝苦笑。贾午挣扎著想坐起来,身上一痛,重重咳了几声。

贾坚突然想起一事:“大司马呢?他如何不出来主持公道?”

大司马太原王慕容恪,今上慕容俊同母的亲弟,甚至被敌国的将相推崇为周公,敬服为孔明。

“太原王……太原王身染绝症不起……”贾午神色惨然,喃喃地道。

“下雨了!”士卒们喧哗起来。

贾午缓缓站起,伸手捧住落下的雨珠。

作为泰山一郡之主,他期盼这场雨已有多时,可如今甘霖普降,垄亩却已无人。

城东、城西、城南、城北,突然万人齐声呐喊,如山呼,如海啸。

天际又响起阵阵雷鸣,直欲破碎天地。

雨越下越大了,城上将士们的眼睛已难以张开,疲弱的身躯也纷纷站立不稳。

城下,绿旗招展,鼓角齐鸣,晋军全军出动了。

他们的人数似乎比以往更多,而且阵中还夹杂著抛石机和吕公车等笨重的攻城器具。

一个老卒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恨恨地道:“娘的,我们的援军不来,他们的却到了!”

贾坚捋著白须,望望城下,又望望城头。

雨水打湿了头上的黑旗,幡影沈重,再也无力招展。

他猛地拔出剑,大声喝道:

“民人妇孺下城归家,将士们,开城出击!”

没有呼喝,没有响应,城上城中,几百名疲卒脸色凝重,紧紧握住手中的兵器。

贾午挣扎著也想站起来,却重重摔倒在地。

贾坚匆匆看了儿子一眼,一跺脚,大步走下驰道。没有马,城中所有战马,都早已成了腹中之食。

城上已没有一个士卒,几个民叟民妇,关切地围拢著贾午。

城下的晋军推进得很缓慢,却一步一步地压近了,已能绰约辨清马的眉眼,人的神情。

吱扭扭……

身下传来绞开城闸的声音,将士们已在搬开最後的塞门鹿砦。

“快!把我抬到城楼上!”贾午竭尽全力高叫著,眼前忽地一黑,霎时便失去了知觉。

城下,晋军阵中。

荀羡坐在胡床上,背倚伞盖,身著轻裘,安闲地旁观著自己大军的进攻。今天他的心情非常好:两个月,整整两个月,两万大军顿足在这的山荏城下寸步不能前进,今天应该是他雪耻地一天了。

“鲜卑人的援军的确没有前进的迹象?”

“禀大帅,燕军本来行进甚速,但不知为何,突然在鱼台顿足安营,寸步不前。”

话的将军30出头,面白有须,正是兰台令史朱序。他刚刚带来了燕国援军止步的情报,带来了5000生力军,还用船载来粮秣和许多攻城器械。

荀羡满意地扫了一眼布列整齐的投石车、吕公车和冲车。雨越下越大,城上燕军的旗色忽明忽暗,忽隐忽现。

朱序望望投石车,征询地看了荀羡一眼,荀羡了头。

朱序跳上巢车,举起令旗,正欲挥动。

城门开了,一群形容憔悴、衣甲褴褛的黑衣人冲了出来。

没有旗帜,没有部伍,更没有阵势,他们不过几百人,甚至连一匹马都没有。

但他们的眼里有杀气,手里有刀枪。

原本结阵而行,缓缓推进的晋军们被面前的情景惊呆了,几万人马,瞬间居然凝滞不前。

一错愕间,几百条黑影已扑入晋军阵中,没有呐喊,没有呼喝,只有刀枪的碰击声,和死者伤者的惨呼。

晋军的惊惶不过持续了一会儿,他们很快反应过来,包抄上去,绿色的狂涛很快卷没了那一朵黑色的涟漪。狂涛过处,横陈著双方千余具身首异处的尸骸。

绿色狂涛汹涌著,咆哮著卷近了城壕,却突地倒卷了回来。

一个须发皆白的老者屹立桥头,手执雕弓,身边3、4个黑衣老卒满捧羽箭,老者左右开弓,连珠箭发,发不虚射,晋兵纷纷倒地,忽地倒退回去,牵动阵脚,一时大乱起来。

“是贾叟!”朱序惊呼一声,令旗不觉坠地:他本是琅琊人,父亲和叔父都曾游学渤海,就教於这位著名学者堂前。

荀羡苦笑了一声,“朱大人现在该明白,这山荏为何久攻不克了吧!”他陡地神色一肃,站起身来,高声喝道:“不要放箭!要捉活的!”

贾坚的全身都已湿透,是雨水?汗水?还是血水?

他仿佛隐约听见敌阵中传出了不许放箭的军令,但仍有几十枝箭飞了过来,他身形闪动,将来箭一一避过。

他长吁一口气,伸手向後:“箭来!”

没有回应。

回头看时,几个老卒或偃或伏,都已中箭身亡。

敌军稍一顿挫,很快又席卷而来。贾坚一跺脚,干脆一**坐在桥头,张弓引箭,不住射向来敌。

冲上桥头的晋兵一个个倒了下去,桥头很快被尸体堆满。

轰!

桥面忽然坍塌下去,贾坚挣扎著从废墟中爬出,怒对著围拢过来的戈矛枪刀,一切都结束了。

晋阵前,督战的荀羡和朱序亲眼看见一个青年人跳下城壕,用利斧砍断了桥桩。

“他是仓曹参军沈劲,吴兴人。”朱序顿了一顿,犹豫地续道:“沈充之子……”

荀羡心中不觉一凛:沈充,已故大将军王敦的军师,曾和钱凤起兵造反,兵败身死,不过朝廷君臣对沈充的才智评价甚高,连天子都惋惜不已,所以破例没有籍没沈家一门。

不过这些不快仅仅在脑中转了一转,胜利的喜悦就让他把这些统统抛在脑後:

“马来!我要身先士卒,夺门攻城!”和许多晋朝大臣一样,他并不擅长也不喜欢骑马,但此刻,他一定要跃马扬鞭,一舒豪情。

左右面面相觑,忍住不笑出声来:晋军的绿旗,早已插遍山荏城头。

荀羡阴沈著脸,打马出了山荏城,直奔大营而去。

城中的一切,让他刚刚洋溢的胜利喜悦一下烟消云散。

没有粮草,没有兵将,城中活下来的,不过三四百精疲力竭的百姓罢了。

城中的官署政厅,砖石木料都已被用作守城或塞门之用,连驻足寓身的合适所在,也遍寻不著。

一对兵士押著几个哭哭啼啼的老年翁妪、抬著一个昏迷的少年人走了过来,荀羡认出,那个昏迷的少年正是早间冲营的将。

“这位是贾太守的独子贾午少爷,他伤得这麽重,却一定要我们把他抬到城楼上观战……”翁妪们一边哭,一边絮絮陈。

荀羡叹了口气,打发走几个老者,命人把贾午抬去,好生医治。

城中空荡荡的,竟无自己立锥之地,他只好选择回营。

大帐中。

贾坚被带了进来。他浑身血迹,脸色惨白,却昂首挺胸,怒目而视。

荀羡不觉火起,两月的拒战之苦,让他恨不得吃了面前这个须发苍白的老人:

“你祖上都是大晋的臣子,为何忘本事胡,抗拒王师?如今被擒,还不早降!”

贾坚忽然笑了,笑声中透著苦涩和苍凉。

“大晋?刘赵、石赵、张平、曹嶷,一路路强梁,烧杀淫掠,百姓苦不堪言,大晋哪里去了?八王你杀过来,我杀过去,弄得好端端的中原,变成白骨之地,司马家的皇帝自己抛弃了中原,丢下我们不闻不问,我们这些无主的百姓不依附保护我们的强者贤君,还能如何?我既已受大燕官职,自当忠於职守,贾坚年逾七旬,未尝改节,岂是投降之辈!”

帐中一片喧嘈,左右众将目光交视,眼里无不满溢钦佩之色。

荀羡嗫喏著无言以对,凝眼望向贾坚。贾坚也直视著他,眼神中满是嘲讽之色。

荀羡脸色通红,火往上撞:“来人,把这老贼锁到中军辕门旁边,让他在大雨里好好冷静冷静,想想清楚。”

朱序急抢一步,想对荀羡些什麽,贾坚却冷笑一声,转身大踏步走向雨中。

雨中,辕门。

雨已下了几天了,贾坚在辕门边上也已站了几天,年老身弱,他已经有些支持不住了。

看守的士卒们用复杂的眼神望著这个锁在门边的老人,想什麽,却又不知什麽好。一个士卒捧著饼递了上去,贾坚冷冷地看了一眼,吃力地摇了摇头。士卒叹口气,走了开去。

朱序披著蓑衣,走到贾坚面前,拱了拱手:“长者不知还认识我吗?在下朱序,先父、先叔,都是长者门墙中人。”

贾坚望著朱序的脸,眼神中露出一丝温和。

“长者在燕国并无家,何以不肯归晋呢?无论如何,那毕竟是父母之邦啊,归之不能算作背主忘义的。”

贾坚轻笑起来,甩了甩头发上的雨水:

“以大晋朝廷只重门户,不重才艺的用人之道,又如何能容得我这样一个沦落胡地几十年的寒门老叟?“

朱序默然了。自己就因为南渡较晚,已饱偿早已南下的王谢大族的百般排挤,百般白眼,那些士族中人,固有才华横溢者,但多数却是尸位素餐的庸才、蠢材。

他正正衣冠,向贾坚长长一揖:

“长者尚有何言?”

沈默良久,贾坚才开了口:“犬子何在?”

“令郎安好,长者不必挂怀。”

贾坚欣慰地一笑,就此再不开言。

大帐中。

“你、你觉得,我该如何处置贾坚?”荀羡拉住朱序,吞吞吐吐地问道。愤怒渐淡,他隐隐感到,自己做得有些不妥。“

“此老令名素著,杀之大失人望,不妨……“

正此时,辕门外一声霹雳,伴著贾坚洪亮的声音:

“老夫虽死,吴王尚在,你们如何能久居此地?哈哈哈哈……”

声音戛然而止,片刻,又一阵惊雷滚过,帐中诸人,心中都是一震。

朱序忽地跳起来,冲了出去,荀羡等人也赶紧跟了出去。

辕门外。

雨还在下,贾坚的嘴角还挂著笑意,神色身躯,却俱已僵硬。

荀羡怒向看守的士卒:“谁叫你们让他死的?”

士卒面色惊惶,一下跪在雨中,不迭声地分辨道:“此、此人一连几日,不饮不食,我等百般开导,却无济於事。“

荀羡默然良久:“厚葬了罢。”

朱序低著头,使劲擦了擦眼睛:“下官出其门墙,当为其尽弟子礼。”

营外新坟,坟土未干,墓碑是新立的石碑,“故燕泰山太守贾公讳坚之墓”端笔隶书,却是荀羡的手笔。

两个素服的男人跪在碑前,一个是朱序,一个是大伤初渐的贾午。

贾午重重磕著头,一声不吭,朱序在他醒来时告诉他,父亲希望他一定要活下去。

朱序神色凝重,心地放好供品,燃了香烛。

香烟缭绕,天渐渐地晴了。

朱序突然想起贾坚临终的话:

老夫虽死,吴王尚在,你们如何能久居此地?

“吴王如何?”他问贾午。

贾午抬头看著他,脸上没有半表情:“你们很快就会领教了。”

章节目录

推荐阅读
相邻推荐